2010世界杯主题曲_世界杯非洲预选赛 - fsyxyy.com

河蟹的生活习性及其生活的特点是什么?

• 无肠公子郭索君,横行湖海剑戟群。

• 紫髯绿壳琥珀髓,以不负腹夸将军。

• 酒船拍浮老子惯,咀嚼两螯仍把玩。

• 庐山对此眼倍青,原从公子醉复醒。

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有着甲壳纲动物共有的一些生活习性,也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性,现简介如下:

(1)蜕壳。河蟹的蜕壳是指河蟹在生长发育中蜕掉坚硬的外骨骼。河蟹蜕壳在潘状幼体和大眼幼体阶段称为蜕皮,从第一期仔蟹起称为蜕壳。随着生长发育的进行,河蟹必须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蜕去外壳才能使身体的体积和重量得以增加。养蟹生产中,保证河蟹顺利蜕壳非常关键。

河蟹蜕下的壳为浅黄色,一般看上去容易误以为是死蟹,拿起来可发现壳中没有内脏,螯足和步足都已随壳蜕出,稍用力捏一下螯足和步足即可破碎,破碎后可见足为无肌肉的空足,其内仅余水分。河蟹蜕壳既是身体外部形态的变化,也是内部错综复杂的生理活动,是一次节律性生长,也是一次生理上大变动。顺利时,蜕壳15~30分钟即可完成,有时甚至3~5分钟可蜕下旧壳。在遇到外界惊扰或内部营养不良等情况时,蜕壳时间会延长或蜕不下来。蜕壳不顺利时,会使步足或螯足蜕不出,蟹会自动断掉蜕不下的足,但有时整个身体蜕不出易发生死亡。

(2)变态。蜕壳后使身体外形或部分形态发生变化,称之为变态。河蟹的变态主要集中在幼体期间,刚孵化出的幼体称之为潘状幼体,因此阶段幼体完全没有蟹外形而似水潘得名。潘状幼体随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分为5期,通常记作I期、Ⅱ期、Ⅲ期……、V期潘状幼体(又称大眼幼体,因1对复眼较大且露出体外而得名)。大眼幼体蜕壳一次,变态为略似蟹形状的小蟹,称为第一期仔蟹。尽管河蟹的变态主要集中在幼体(潘状幼体、大眼幼体)阶段,但其后阶段也存在着变态,如河蟹个体生长到100克左右或更大,要进行生命中最后一次蜕壳,经这次蜕壳后,腹脐发展为成熟的形状,雌蟹腹脐变态发育为“团脐”,雄蟹的腹脐为“尖脐”。

(3)生长。河蟹的生长是指体积的增大和体重的增加。河蟹只有经过蜕壳才能达到生长的目的。研究表明,河蟹每蜕壳一次,头胸甲可增加1/6—1/4,幼体或仔蟹比蟹种期的增幅要大,幼体的头胸甲甚至可增加1/2。天然水体中,河蟹从蟹苗期进入淡水到成熟后进人河口半咸水需16~18个月;体重约5.O毫克的蟹苗,经近20次的蜕壳,到成熟时体重可达150克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50克。人工放养的蟹种(体重2~8克/只),在湖泊中经7 --13个月的生长,体重也可达150~250克。

展开全文

(4)运动方式与逃逸。河蟹是以爬行为主的甲壳动物,也能做短暂的游泳。实际上,河蟹前进的方向基本是斜向前方的。河蟹攀爬能力和掘洞能力很强,因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逃逸能力非常强。一般来说,河蟹在以下情况有逃逸可能:第一,剐进入蟹池的苗种,由于对新的环境未适应,傍晚爬出水面,绕池埂乱窜,寻找逃走的机会;第二,在排水时或暴雨汛期,河蟹的趋流性使其爬向进水口或排水口;第三,当池中水质恶化、溶解氧缺乏时;第四,池中河蟹密度过大,饵料缺乏时;第五,河蟹性腺成熟,已进人生殖洄游阶段。

(5)掘洞与穴居。蟹有较强的掘洞能力,靠螯足掘洞,步足起辅助作用。池塘中的洞穴在水位线下一点,呈管状,底端不与外界相通,略向下变曲折。

成蟹一洞一蟹,幼小时一洞多蟹。在湖泊养蟹时,因条件限制而只有少数个体掘洞,大部分蟹躲藏在石砾、泥沙、水草等隐蔽场所。

(6)自切与再生。河蟹有时螯足和步足大小不一样,左右不对称,或者缺肢的地方长着柔软的组织。河蟹有着自切和再生的能力,自切有着固定位置,一般在河蟹步足的基节与坐节之间关节处,再生的新足一般为疣状物,以后新足逐渐长出,经过多次蜕壳才能恢复原来大小。

(7)洄游习性。天然水体中的河蟹一生有2次洄游,分别是幼小时的溯河洄游和性腺成熟后的降河洄游。溯河洄游,在河口半咸水处繁殖的溢状幼体发育到蟹苗阶段,借助潮汐的作用进入淡水,即由河口顺着江河顶流而上,进入湖泊等淡水水体进行育肥的过程,也称索饵洄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游戏】数30必胜玩法
按键精灵-脚本初探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