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大全
巾部
汉字帖组词大全
“帖”字典解释
帖字组词目录:
tiē开头
tiē结尾
tiē中间
tiē成语
tiè开头
tiè结尾
tiè中间
tiè成语
tiě开头
tiě结尾
tiě中间
tiě成语
拼音 “tiē” 帖组词
帖[tiē]字在开头的词语回顶部
帖经 [tiē jīng]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胁 [tiē xié]拘束不展貌。帖敕 [tiē chì]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签署意见,作为敕命批发,称“帖敕”。帖帖 [tiē tiē]1.形容帖伏收敛之貌。 2.安稳貌。 3.逼近﹑贴近貌。 4.温顺;服帖。 5.平淡无奇。帖职 [tiē zhí]兼职。帖妥 [tiē tuǒ]1.静止不动貌;安稳。 2.指平安稳当。 3.平静。 4.妥帖,合适妥当。帖黄 [tiē huáng]贴黄。唐时敕书用黄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谓之帖黄。后世上奏状札子,摘举要旨,写在另外的纸上,贴附于后,亦称“帖黄”。帖服 [tiē fú]顺从。 服贴;顺从帖伏 [tiē fú]1.贴地而伏。 2.折服;顺从不反抗。帖然 [tiē rán]顺从服气,俯首收敛。帖多救 [tiē duō jiù]1.网络用语,“这样的帖子再多点,XX吧就有救了”的缩写,故简称“帖多救”。
帖[tiē]字在结尾的词语回顶部
安帖 [ān tiē]1.安定﹑平静。 2.妥贴。 3.踏实。醉帖 [zuì tiē]指草书。资帖 [zī tiē]记载资历的证件。奏帖 [zòu tiē]犹奏章。转帖 [zhuǎn tiē]谓辗转送帖知会。朱笔帖 [zhū bǐ tiē]犹朱笔官票。中秋帖 [zhōng qiū tiē]又名《十二月帖》。晋王献之尺牍,草书。原五行三十二字,后裁去二行,现三行二十二字。明董其昌刻入《戏鸿堂法帖》,所佚二行以《淳化阁帖》补入。此帖运笔爽利,如公箸画灰,连续无端末。清代作为“三希”之一,刻入《三希堂法帖》。支帖 [zhī tiē]支付的凭证。直帖 [zhí tiē]不经中转,直接上报或下达的公文。允帖 [yǔn tiē]1.妥贴,妥当。 2.旧日议婚时女方家长交给男方表示同意结成婚约的帖子。熨帖 [yù tiē]1.亦作“熨贴”。亦作“熨贴”。 2.把衣物烫平。 3.平坦;平静。 4.紧贴。 5.按压;按揉。 6.舒服;舒适。 7.慰藉;体贴。 8.贴切;妥帖。 9.方言。整理妥当;办妥。楹帖 [yíng tiē]楹联。偃帖 [yǎn tiē]服帖。牙帖 [yá tiē]旧时捐税之一种。牙商或牙行纳税后取得牙帖,方准营业。鸭头丸帖 [yā tóu wán tiē]书帖名。晋王献之书。一帖 [yī tiē]1.药一剂称一帖。 2.指一帖药。 3.古代科举考试的一条试题。 4.一幅字帖。 5.犹一盏。行帖 [xíng tiē]商行开业的凭帖。缃帖 [xiāng tiē]书卷;书籍。县帖 [xiàn tiē]县府文书。问慰帖 [wèn wèi tiē]唐贞观时,购求前代墨迹很严,除了吊丧问疾书迹,其他都收入内府。这类未入内府的书简流传民间﹐俗称“问慰帖”。犀帖 [xī tiē]薄犀皮制的帷幔。帖,通“幨”。王氏帖 [wáng shì tiē]晋 王羲之 字帖。禊帖 [xì tiē]《兰亭序》帖的别称。晋王羲之著名行书法帖之一。以帖中有兰亭修禊事语,故名。稳帖 [wěn tiē]稳当;稳当妥帖。文帖 [wén tiē]公文。填帖 [tián tiē]唐代科举制度中的明经科以“帖经”试士,应试者须填写被帖去的经文,故称填帖。速帖 [sù tiē]请帖。堂帖 [táng tiē]1.亦称“堂帖子”。 2.唐时宰相签押下达的文书。说帖 [shuō tiē]1.便柬﹔便帖。 2.条陈﹑建议书一类的文书。 3.外交照会。 4.告示﹔启事。书帖 [shū tiē]1.书写简帖。 2.指书札﹑柬帖。试墨帖 [shì mò tiē]汇集科举考试中式者文章的帖子。十七帖 [shí qī tiē]草书碑帖。东晋王羲之书。唐太宗集所藏王羲之草书书札二十八通,付弘文馆摹刻而成,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故名。书法体势纵横,神采飞动,为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历代翻刻颇多,今存宋拓本。诗帖 [shī tiē]写诗的纸片。亦借指诗稿。升元帖 [shēng yuán tiē]法帖名。南唐后主李煜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升元二年三月建业文房模勒上石”字样,故称。圣母帖 [shèng mǔ tiē]唐怀素草书法帖名。生辰吉帖 [shēng chén jí tiē]即庚帖。升平帖 [shēng píng tiē]晋王羲之法帖名。此帖书于晋穆帝升平二年(公元358年),故名。《晋史》称“逸少书暮年方妙”,此帖距其终才三载,故尤为名贵。双红拜帖 [shuāng hóng bài tiē]用双折大红纸写或印的大型名帖。旧时拜会或联系事情时用。榜帖 [bǎng tiē]1.官府的告示。 2.科举录取的报帖或揭示的名单。牓帖 [bǎng tiē]科举考试的录取报单。拜帖 [bài tiē]拜访别人时所用的名帖。谤帖 [bàng tiē]毁谤别人的帖子。北碑南帖 [běi bēi nán tiē]清阮元分南北朝时书法为南北两派,称北朝的碑版为北碑,称南朝的书帖为南帖。详见阮元《北碑南帖论》。康有为对此说持有异议。辨颠帖 [biàn diān tiē]宋代书法家米芾被人以颠狂为由弹劾﹐米芾乃上书自辩。辨﹐通“辩”。世称“辨颠帖”。笔帖 [bǐ tiē]手写的便条。补帖 [bǔ tiē]见“补贴”。伯远帖 [bó yuǎn tiē]晋王珣尺牍,五行四十七字,行书。此帖笔法峻拔刚断,意味高古,为晋人妙品。清代列为“三希”之一,刻入《三希堂法帖》。草帖 [cǎo tiē]1.俗称“八字帖”。旧俗议亲时写明男方或女方的生辰八字等的帖子,相对于定帖而言。 2.指旧时打官司用的诉状。传帖 [chuán tiē]1.指下达的文书。 2.指下达文书。淳化阁帖 [chún huà gé tiē]简称《阁帖》。汇刻丛帖。十卷。公元992年宋太宗出秘阁(帝王收藏图书处)所藏历代法书,敕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而成。此后历代多有翻刻。虽采择未精,但古人法书颇赖之以传。自此刻帖盛行,后世因称此帖为“法帖之祖”。丛帖 [cóng tiē]古今名帖汇编之称。相传始于南唐《澄清堂帖》。大观帖 [dà guān tiē]汇刻丛帖。十卷。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订﹐重新摹勒上石﹐标题皆蔡京手书。刻工精良﹐优于《淳化阁帖》﹐惜拓本流传甚少。单红帖 [dān hóng tiē]见“单帖”。调帖 [diào tiē]见“调贴”。读帖 [dú tiē]看字帖上的字﹐揣摸其写法。为学习书法的方法之一。定帖 [dìng tiē]宋代定婚时双方交换的帖子。其上写明家庭﹑本人及有关的详细情况。鹅群帖 [é qún tiē]亦作“鹅羣帖”。世传为 王羲之 子 献之 手笔,实为 南朝 宋 以后好事者傅会 王羲之 写《道德经》换鹅事所伪造。房帖 [fáng tiē](房帖儿)贴在门口或街头的房屋招租启事。法书帖 [fǎ shū tiē]名家书法的拓本或印本。儿啼帖 [ér tí tiē]旧俗张贴在外,用以防止小孩夜间啼哭的字条。二王帖 [èr wáng tiē]晋王羲之﹑献之父子的行草书帖。服帖 [fú tiē]①驯服;顺从:他能使劣马变得服帖。也作伏帖。②妥当;平妥:事情都弄得服服帖帖。覆帖 [fù tiē]文书信函后所附告知机密的单帖。伏帖 [fú tiē]①舒适:心里很伏帖。也作伏贴。②同‘服帖’①。讣帖 [fù tiē]报丧帖子。阁帖 [gé tiē]《淳化秘阁法帖》的简称。公文帖 [gōng wén tiē]旧时官府的一种告示。官帖 [guān tiē]见“官法帖”。缄帖 [jiān tiē]简帖。剪帖 [jiǎn tiē]见“剪贴”。吉帖 [jí tiē]喜帖。即庚帖。旧时定亲用的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甲帖 [jiǎ tiē]宋时政府发至地方基层户籍单位“甲”的田契之类的文据。监帖 [jiān tiē]狱吏监视下狱大臣并向上密报其言语举动之称。晋帖 [jìn tiē]指晋人的书迹或其摹本﹑刻帖。解帖 [jiě tiē]方言。当票。津帖 [jīn tiē]见“津贴”。钧帖 [jūn tiē]古代对有身份的人的柬帖的敬称。绢帖 [juàn tiē]以绢作底的书帖。利州帖 [lì zhōu tiē]法帖名。即《临江帖》。宋元佑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重摹刻于临江戏鱼堂,世称《临江帖》或《戏鱼堂帖》。庆元中,四川总领权安节重勒石于益昌(利州)官舍,故亦称《利州帖》。类帖 [lèi tiē]即法帖。名家书法的拓本或印本。兰亭帖 [lán tíng tiē]又称《禊帖》﹑《兰亭集序帖》。著名的行书法帖。东晋王羲之书。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上巳,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修禊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临流赋诗,羲之草序,用蚕茧纸﹑鼠须笔书之。书法遒媚劲健,绝代更无,为隋唐诸家师法。惜唐宋两代,真本已亡。临摹本甚多,以欧阳询的“定武本”﹑褚遂良的“神龙本”颇能近真。此外摹写翻刻者多至数十百,而善本鲜见。狸骨帖 [lí gǔ tiē]晋朝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法帖名。弭帖 [mǐ tiē]顺从帖伏。六帖 [liù tiē]唐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过帖经考试﹐故称“六帖”。参阅《通典.选举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帖》。参见“帖经”。马蹄帖 [mǎ tí tiē]泉州《淳化阁帖》之别名。模帖 [mó tiē]1.亦作“橅帖”。 2.照帖摹写。秘阁帖 [mì gé tiē]帖名。凡十卷。宋元佑五年秘书省邓洵武﹑孙谔等请旨乞以《淳化阁帖》所未备之前代遗墨刻之﹐至建中靖国元年毕工﹐历十二年而成﹐凡费缗钱一百十五万。参阅清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宋刻》。摹帖 [mó tiē]描摹法帖。谓以薄纸覆字帖上依其笔画摹写。凝帖 [níng tiē]犹安定。宁帖 [níng tiē]也作“宁贴”。安宁舒贴:心渐宁帖|睡得宁贴。签帖 [qiān tiē]犹名帖。标有姓名的帖子。批帖 [pī tiē]旧时官府出的证明文书。平帖 [píng tiē]1.平稳妥帖。 2.顺从,平服。 平展地紧挨着;按平窗户纸糊得很平帖破帖 [pò tiē]射穿箭靶。七观帖 [qī guān tiē]法帖名。元翰林学士程巨夫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袁桷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赵孟俯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契帖 [qì tiē]犹借据。钱帖 [qián tiē]钱票。一种民间发行的代用货币。羌帖 [qiāng tiē]旧时我国东北地区对帝俄纸币的俗称。主要指流通于中东铁路沿线的华俄道胜银行﹑帝俄国家银行和中东铁道局所发行的金卢布﹑银卢布纸币。俄国十月革命后已废除。秦邮帖 [qín yóu tiē]帖名。全帖 [quán tiē]旧时礼帖的一种。用红纸制,共有十面,横叠而成。用全帖表示恭敬郑重之意。泉帖 [quán tiē]旧指泉州翻刻的《淳化阁帖》。汝帖 [rǔ tiē]法帖名。宋大观中,汝州守王寀采择潭﹑绛﹑泉帖中之最优者,荟萃成文,分为十二卷,刻石置于汝州望嵩楼中。明末兵乱,楼焚碑残。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诗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轩壁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文漫漶不复识,自洛阳贴得汝帖原拓一部,重摹诸石,仍藏左轩壁中。此帖计有金石文八种,秦﹑汉﹑三国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书三十引,魏晋九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四书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俶等七十余家书法手迹,字队形帖 [duì xíng tiē]所谓的“队形贴”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论坛文化,它的意思就是回帖子的网民,故意模仿发帖者的句式和句意来回复帖子,常常带有嘲讽发帖者的意思。擡帖 [tái tiē]见“抬贴”。顔帖 [yán tiē]指 唐 书法家 颜真卿 的法帖。 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跋自书·临颜平原诰书后》:“颁誥之时,王 程 於迈,不获从 鲁公 自书之例,因临 颜 帖,为之抚然。”发帖 [fā tiē]一般指在论坛或者贴吧发表文字或者图片或者包括音乐视频的综合性作品。 红绿帖 [hóng lǜ tiē]旧式婚姻所用的订婚凭证。用红、绿二色纸书写,故名。红帖是男家向女家求婚的求帖,绿帖是女家同意允婚的允帖。炸锅帖 [zhà guō tiē]网络新词来源于“炸开了锅”,原意是说锅里到了一定温度或热油里面加水发生的爆炸效果,多用于比喻某个环境里收到一个新闻消息后,突然引起的大众强烈反应和讨论。 安家帖 [ān jiā tiē]使人安心的东西或消息。 月经帖 [yuè jīng tiē]有两层,一是指这样的帖子像月经一样会定期被贴出来,二是指这样的帖子像月经一样讨厌却没有办法对付。
帖[tiē]字在中间的词语回顶部
玉帖镫 [yù tiē dèng]玉饰的马镫。拜帖匣 [bài tiē xiá]见“拜匣”。反腐帖证 [fǎn fǔ tiē zhèng]指网络上发表的发腐帖子,这些帖子成为了贪官违纪犯罪的铁证,其目的在于鼓励人民大众利用网络传媒,积极加入反腐工作中,起到网络监督作用,反腐帖证是“反腐铁证”的谐音,有一语双关之义。
包含帖[tiē]字的成语回顶部
妥首帖耳 [tuǒ shǒu tiē ěr]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帖耳俯首 [tiē ěr fǔ shǒu]象狗见了主人那样耷拉着耳朵,低着头。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垂首帖耳 [chuí shǒu tiē ěr]垂:低下;帖:顺从,服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顺从听命的样子。 形容非常驯服恭顺的样子。“帖”也作“贴”服服帖帖 [fú fu tiē tiē]温顺地或谦恭地服从跟随。 温顺地或谦恭地服从跟随俯首帖耳 [fǔ shǒu tiē ěr]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伏首帖耳 [fú shǒu tiē ěr]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妥妥帖帖 [tuǒ tuǒ tiē tiē]指十分合适或令人满意。
拼音 “tiè” 帖组词
帖[tiè]字在开头的词语回顶部
帖[tiè]字在结尾的词语回顶部
税帖 [shuì tiè]旧时官府给予纳税人的纳税凭证。八字帖 [bā zì tiè]即庚帖。旧俗订婚时写明男方或女方生辰八字的帖子。参见“八字”。碑帖 [bēi tiè]石刻、木刻法书的拓本或印本,多做习字时临摹的范本。 石碑的拓本澄清堂帖 [chéng qīng táng tiè]汇刻丛帖。卷数不明。仅传宋拓残本及明翻刻宋残本卷一、卷四、卷十一(宋刻)及卷二、卷五(明刻)。今人考定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刻。所存以王羲之书迹为多,亦有苏轼书迹。摹刻精良。官法帖 [guān fǎ tiè]官府刻印或拓就的名家字帖。画帖 [huà tiè]临摹用的图画范本。 用来临摹作画的范本临帖 [lín tiè]仿写字帖。 照着字帖练习写字(多指毛笔字)习字帖 [xí zì tiè]从前初级小学用的包括书法范例的书写本(如以格言或箴言为形式),供学习者模仿。 从前初级小学用的包括书法范例的书写本(如以格言或箴言为形式),供学习者模仿鹅羣帖 [é qún tiè]亦作“鹅群帖”。 世传为 王羲之 子 献之 手笔,实为 南朝 宋 以后好事者傅会 王羲之 写《道德经》换鹅事所伪造。清 唐孙华《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字倣《鹅群帖》,文成鸡卵碑。”参阅 宋 黄庭坚《山谷题跋·鹅群帖》、宋 黄伯思《东观馀论·法帖刊误下》。亦省称“鹅帖”。清 李渔《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凡遇名流,即索新句,视其地之宽窄,以为字之大小,或作《鹅帖》行书,或作蝇头小楷。”
帖[tiè]字在中间的词语回顶部
小帖儿 [xiǎo tiè ér]∶旧俗定婚用的八字帖儿。 〈方〉∶旧俗定婚用的八字帖儿春帖子 [chūn tiè z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宋制,翰林一年八节要撰作帖子词。或歌颂升平,或寓意规谏,贴于禁中门帐。于立春日撰作的帖子词,称“春帖子”。多为五﹑七言绝句。其体工丽。
包含帖[tiè]字的成语回顶部
拼音 “tiě” 帖组词
帖[tiě]字在开头的词语回顶部
帖括 [tiě kuò]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明清时亦用指八股文。帖子 [tiě zi]1.布告;招贴。 2.名帖;名片。 3.票券。 4.书画粘贴成的册页。 5.指帖子词。帖文 [tiě wén]犹帖经。帖写 [tiě xiě]清时衙门中抄写小吏。帖子词 [tiě zǐ cí]宋代八节内宴时翰林院侍臣献给宫中的诗,粘贴于阁中门壁。大都为五七言绝句。宋欧阳修有《春帖子词》﹑《端午帖子词》。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帖子词》。帖字 [tiě zì]谓熟记经书以应帖试。帖括派 [tiě kuò pài]明末研习科举应试的八股文的学派。帖发 [tiě fā]行文发送。帖墨 [tiě mò]犹帖经。
帖[tiě]字在结尾的词语回顶部
喜帖 [xǐ tiě]1.庆贺结婚的请帖。 2.旧时议定婚嫁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帖。 要举行婚礼之前发出的请帖五言试帖 [wǔ yán shì tiě]科举考试中所作的五言诗。唐以来,科举考试中以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限定韵脚。其诗大都为五言或七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这种诗体称试帖诗。清代试帖诗,格律限制更严,内容大多为皇帝歌功颂德。下帖 [xià tiě]1.请帖。 2.送请帖。 送请帖无名揭帖 [wú míng jiē tiě]指不具名的揭人隐私的字条。双红名帖 [shuāng hóng míng tiě]即双红拜帖。报帖 [bào tiě]1.犹通知单。 2.旧时向得官﹑复官﹑升官和考试得中的人家送去的喜报。 用大红纸写的报喜单禀帖 [bǐng tiě]旧时民众或下级呈官府的文书。 旧时老百姓向官府或官员向上司报告、请示的帖子庚帖 [gēng tiě]八字帖。 旧时订婚,男女双方互换的八字帖。帖上写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等 合婚问卜若都好,有钞;只怕假做庚帖被人告,吃拷。——元. 高明《琵琶记.丞相教女》黑帖 [hēi tiě]不具名的招帖。内容一般是诬蔑不实之辞。柬帖 [jiǎn tiě]泛指信札﹑帖子等。 泛指信札、请帖等揭帖 [jiē tiě]旧时指张贴的启事(多指私人的)。 古时监察部门长官揭发不法官吏的一种文书;也指旧时张帖的启事、文告(多指私人的)军帖 [jūn tiě]军中的文告。 古代指军事文告昨夜见军帖。——《乐府诗集.木兰诗》礼帖 [lǐ tiě]1.犹礼单。开列馈赠礼品名目的帖单。 2.指请柬。 犹礼单。指请柬名帖 [míng tiě]写有姓名、身份等的帖子:遂将名帖递上,说明了来意。请帖 [qǐng tiě]邀请客人的通知。 书面要求出席或参加的卡片发出婚礼请帖无名帖 [wú míng tiě]攻讦或恐吓别人的不具名的帖儿。 攻讦或恐吓别人的不具名的帖儿
帖[tiě]字在中间的词语回顶部
堂帖子 [táng tiě zǐ]见“堂帖”。试帖诗 [shì tiě shī]诗体名。源于唐代﹐受“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亦称“赋得体”。其诗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字﹐并限韵脚。清代试帖诗﹐格式限制尤严﹐内容大多直接或间接歌颂皇帝功德﹐并须切题。八字帖儿 [bā zì tiěr]旧俗订婚前写明各自生辰八字的帖子,双方互相交换保存。 旧俗订婚前写明各自生辰八字的帖子,双方互相交换保存春端帖子 [chūn duān tiě zǐ]见“春端帖”。春帖子词 [chūn tiě zǐ cí]即春帖子。金花帖子 [jīn huā tiě zǐ]唐宋以来科举考试登第者的榜帖。没头帖子 [méi tóu tiě zǐ]旧指非官府颁布的文件。觅帖儿 [mì tiě ér]见“觅贴儿”。泥金帖子 [ní jīn tiě zǐ]用泥金涂饰的笺帖。唐以来用于报新进士登科之喜。字帖儿 [zì tiěr]写着简单的话的纸片,多为通知、启事之类。换帖纳彩 [huàn tiě nà cǎi]是男女缔结姻缘的凭据。
包含帖[tiě]字的成语回顶部
唐临晋帖 [táng lín jìn tiě]临:摹仿字画;帖:书法、绘画的范本。唐人书法多临摹晋人范本,脱胎变化而成。比喻善临摹,少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