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说,这样的惨败应该让公孙瓒汲取教训,但随着讨董联盟的解散,他又与袁绍发生冲突,面对袁绍派出的文丑,他再次主动出阵迎敌。这一次,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战不到十合,瓒抵挡不住,败阵而走。”并且,他的狼狈不堪,“弓箭尽落,头盔随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马前失足,瓒翻身跌下坡下。”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孙瓒虽然敢于迎战,但他的武艺显然不如一流的名将。那他为何一次又一次挑战名将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公孙瓒的性格冲动。尽管《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过多描写公孙瓒的个性,但从史书中我们不难得知,他是一个极具好战性格的人。年轻时,公孙瓒担任边疆职务,一次带领数十人巡边,遇到敌军几百人,他毅然决定迎战,最终成功让敌军退却。而且,他对于蛮夷的态度极为强硬,决不容忍任何妥协,力求彻底消灭对方。虽然与吕布、文丑交战时对手已不再是蛮夷,但公孙瓒那股血气方刚的劲头仍在,他当时并未深思力敌之间的差距,依赖的只是勇气与一腔热血。
其次,公孙瓒有想出风头、在手下面前立威的需求。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大多数诸侯都未能展现出令人瞩目的表现,甚至有些损兵折将,眼见群雄无力出奇招,公孙瓒心中自然有些焦虑。尤其是关羽英勇斩华雄一役,出尽了风头。如果关羽是在公孙瓒身后出来的,或许公孙瓒还能心平气和地为他喝彩,但实际上,关羽斩华雄之前,公孙瓒刚刚介绍了刘备,使得刘备彻底独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瓒难免心中不满,认为自己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威风。因此,面对吕布时,他忍不住再次冲上去挑战,想在众人面前挽回颜面。
败于吕布后,公孙瓒并未吸取深刻教训,反而在与文丑的交战中再次出阵,心中仍想通过取胜来重新立威。然而,文丑并非软柿子,他不比吕布差太多,公孙瓒再度惨败。由此可见,公孙瓒的冲动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勇气的体现,更是源于他内心的无奈和焦虑。毕竟,他需要在部下面前维持威信。
最后,公孙瓒的手下缺乏可用的猛将。如果他麾下有像刘备、曹操、孙权那样的骁将,或许他也不需要亲自上阵。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就像他在与文丑对阵时,亲自出征,而他的部下在战斗中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实力。文丑的一次枪击便使得他麾下的几名将领失去战斗力。而文丑手下虽有优秀的武将,公孙瓒此时只能依靠自己出阵迎敌,尽管这一行动显得有些孤注一掷。
综上所述,公孙瓒虽武艺平平,却因血气方刚和内心的无奈屡次挑战吕布与文丑。他并非不知风险,而是在深知自己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仍要依靠挑战来捍卫自己的威望和立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