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世界杯主题曲_世界杯非洲预选赛 - fsyxyy.com

中国长城志:烽台建筑

中国长城志:烽台建筑

(2018-05-04 11:39:18)

标签:

《中国长城志》

烽台建筑

长城

分类:

出版、宣传、研究、论文

中国长城|烽台建筑

2017-09-19 长城出版中心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十大出版工程

作为烽火台的主体建筑,烽台多呈下大上小形体,平面以矩形、方形为主,也有圆形的,但其断面均呈梯形,因地形形成一面坡度缓长、另一面坡度较陡时,也会呈不规则梯形。烽台顶部均较平,底径一般在7米~20米,多数因风雨侵蚀,所存高度不一。如《墨子·杂守篇》记载:“筑邮亭者圜之,高三丈以上。”《通典》指出其“台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另据《河西考古杂记》的描述,敦煌西北汉代烽台的高度则在4米~7米。

烽火台的烽台有实心与空心两种情况,现存实例中实心更为多见。在明代修建空心敌台后,一些空心敌台独立于边墙之外,也兼有着烽火台的功能。

烽台有土体夯筑、土坯垒筑、石块垒砌以及砖石包砌或全部砖包砌等多种构造形式,如西北地区的烽台多为土体夯筑,也有用土坯垒筑的,山区多为石块垒砌,中东部自明代始用砖石包砌或全部砖包。

除具有规范的形制要求,以及因地制宜的结构形式外,烽台基座做法也较为一致。通常与敌台基座一样,选择地势平坦的区段建设。即使地处山地,也尽量选择山头或山势转折处,同时不排除对地坪进行人工平整。位于左云县威虏堡附近的烽火台,其烽台底部与自然地形的交接处呈一个略向下陷的弧面,显示基础的做法是在原地形上直接夯打压实。除上述方法外,烽台地基还可借助围城台基在原始地形上夯打找平。位于天镇瓦窑口村西侧山脚下梯田上的一处烽火台,其烽台台基是在自然土坡上夯筑而成,夯筑厚度在4米左右。

一、土筑烽台

汉代土筑烽台,主要有三种结构形式:一是以土墼砌筑,有的土墼内掺杂苇筋、沙粒、石子等,土墼体大厚重,一般为36厘米×24厘米×12厘米,错缝平砌,每层土墼间不用草泥黏结,每1层~5层土墼间以芦苇或红柳、芨芨草等,纵横交错铺垫3层~5层作为骨架(图一)。烽台表面抹有“马矢涂”,即马粪中未消化的草根和泥而成的草泥。因草根纤细,所和草泥组织缜密,泥皮光洁不裂口,故汉代大多采用此种做法。

图一

土墼结构烽火台

(引自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二是夯土版筑,使用小圆夯,夯窝直径8厘米,夯层厚8厘米~12厘米,夯层间常残留有连接夹板用的、以芦苇或红柳拧成的绳索(图二)。为了加强夯层的黏合力,夯层间竖插有许多红柳尖桩,有的尖桩上还缠有红柳枝或芨芨草。

图二 版筑结构烽火台

(引自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三是以胡杨木棒为骨架,以碱土块、石块、澄板泥块中夹芦苇、红柳、胡杨枝,分层垒筑(图三)。后两种结构的烽台,其表面处理方法与土墼砌筑的完全相同。

图三

加入骨架式的土筑烽火台

(引自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如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火台遗址(图四),烽台在三层土墼(未烧的砖坯)中央铺设一层芦苇叠砌,无黏结材料,四壁皆涂以草泥护面。而敦煌郡玉门都尉所辖的烽火台,烽台多以夯土版筑而成。

图四

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火台

(引自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汉代土筑烽火台,一般烽台基宽5米~8米,现存高2米~8米。与随后时期土筑烽火台相比,汉代土筑烽火台的烽台低矮,体量较小。而不同时期土筑烽火台的烽台,其构造做法也存在一定差异。如魏晋时期的烽火台的土筑烽台,出现块石包土心的结构形式,唐代则出现空心的建筑形制,明清时期土墩有内设中心柱、夯层间铺木棒、四角置栣木,以小土墼平、立交叉叠压,并以草泥黏结的砌法。

二、石砌烽台

烽火台的烽台建造用料并不一定与所处地段边墙用料一致。虽然城砖包砌的边墙附近的烽台也有砖包砌的,但大多数砖包砌边墙附近的烽台为石砌结构。虽然保存较完整的不多,但石砌烽台实际存在的数量,在烽台建筑中占多数。

石砌烽台,形状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圆形的较为少见,边长5米、7米、10米不等,具体尺寸视地形情况而定。通常这类烽台四周用较大的自然石垒砌出墙面,并从底部到顶部稍作收分,有的也在底部垒砌两三层条石找平。内部填充小石块和山皮土夯实,顶部再建守房。

金山岭砖垛关西烽火台,烽台台体用毛石砌筑,白灰勾缝,内用碎石、沙土填心夯实(图五)。台体呈圆台形,底面周长31.9米,直径10.2米,北侧高4.4米,南侧高5.7米,顶面直径9.5米,周长29.8米。顶面沿外沿设垛墙,墙高1.7米,垛口10个,垛墙下内侧周围设流水槽,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安放4个石制吐水嘴,台顶面方砖铺墁,中间设烟池,长3.2米,宽3.1米,高0.6米。

图五

金山岭砖垛关西烽火台

(滦平县金山岭长城管理处提供)

三、砖包烽台

包砖结构烽台,与石砌结构烽台不同之处就是在自然石块填心外以城砖包砌。其基础底部四周刨槽铲平后夯实,然后垒砌经加工的大块条石,条石找平后以碎砖石及土夯实筑芯,外以青砖包砌。台体有收分,顶部建守房。

辽宁省最大的烽火台三台子烽火台,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大都督戚继光主持所修,用于防御边患(图六)。这座烽火台的烽台为砖石结构圆台,平面呈圆形,底径18米,通高15米,基座由条石垒砌而成,高2.7米,台身用青砖一顺一丁包砌,共叠砌70层,中间还夹有石钉。烽台台顶有垛墙,北面有券门,高1.7米,宽1米,门下还有两个龙头石磴,台顶东西各设吐水嘴一个。三台子烽火台比一般烽火台高大,指挥系统也很齐全,现砖砌灰门、龙头形状的石磴、垛口及石流水等设施保持完好。

图六

三台子烽火台

(引自关外第一市,魅力葫芦岛网站《长城防卫的哨所—三台子烽火台》)

————————————————————————

鲁杰、李子春:《长城防卫的哨所──烽火台》,《文物春秋》1998年第2期。

本文引自《中国长城志 建筑》

首部全面记述中国长城的大型史志体学术著作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董耀会:《长城如父》

后一篇:郭峰画长城

獨眼巨鹿
《魔域》升级攻略:高效策略助力快速冲级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