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松果哥的书房,(https://xueqiu.com/7958459053/343319183)
Hello,大家好,我是松果哥,本期【企业精选】我们聚焦国内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龙头企业—美团。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来全面解析美团的价值,第一篇我们从企业客户价值创造维度开展研究分析。
引言:当本地生活进入 “贴身肉搏” 时代,美团的客户价值护城河有多深?2025 年的本地生活服务赛道,正上演着前所未有的激烈厮杀。抖音带着 6 亿日活用户强势切入到店业务,饿了么联合阿里系资源猛攻外卖市场,连拼多多都悄悄上线了 “本地生活” 频道。在这场混战中,美团却交出了一份耐人寻味的成绩单:合作商户突破 630 万,年订单量同比增长 77%,用户数稳稳站在 4.7 亿关口。更关键的是,它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从 2023 年的 18.94% 攀升至 2024 年的 22.06%,在互联网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样的表现堪称 “逆周期”。
为什么在巨头环伺的赛道里,美团还能持续创造高价值?答案或许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日常场景里:早高峰写字楼里准时送达的咖啡,深夜小区门口随叫随到的感冒药,周末全家出游前一键搞定的酒店套餐。这些 “习以为常” 的服务背后,是美团用十几年时间织就的客户价值网络 —— 而这恰恰是新入局者最难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将从客户价值创造的底层逻辑出发,拆解美团的高回报率来源、用户粘性的形成机制、产品服务的独特性,以及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它的护城河是否真的牢不可破。我们会用数据说话,用案例佐证,最终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当流量红利见顶,美团靠什么留住 6.8 亿用户和 880 万商家?
一、回报率:22.06% 的 ROE 不只是数字,更是客户价值的 “晴雨表”评判一家公司的赚钱能力,净资产收益率(ROE)是绕不开的硬指标。行内有个共识:长期 ROE 低于 10% 的公司,基本属于 “赚辛苦钱” 的范畴,想靠它实现价值增长难度不小。而美团 2024 年 22.06% 的 ROE,不仅远超 “及格线”,更在互联网行业中稳居前排 —— 这背后,是客户价值转化为商业回报的真实写照。
(1)拆解 ROE:两个引擎驱动的 “赚钱机器”用杜邦分析法拆解(ROE = 净利润率 × 资产周转率 × 财务杠杆),美团的高回报率源于两个核心引擎:
第一个引擎:利润率的 “四年翻倍” 之路
美团核心业务(外卖、到店酒旅、闪购)的经营利润率,从 2020 年的 11.3% 飙升至 2024 年的 20.9%,四年间几乎翻倍。这不是靠简单提价,而是规模效应的必然结果。以外卖业务为例,2018 年单均配送成本高达 8.2 元,2024 年因订单密度提升(单骑手日均配送单量从 35 单增至 58 单),成本降至 5.8 元,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公司节省近百亿元。
更关键的是,这种利润率提升有坚实的现金流支撑。2024 年美团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 498.3 亿元,对净利润的覆盖倍数(现金流 / 净利润)为 1.39 倍,远高于拼多多的 0.92 倍和京东的 1.05 倍。这意味着美团的利润不是 “账面数字”,而是真金白银的流入 —— 而这正是客户愿意为服务付费的直接证明。
第二个引擎:资产周转效率的 “降本密码”
资产周转效率(营收 / 平均总资产)是衡量公司 “钱生钱” 速度的关键指标。美团这一指标从 2020 年的 0.87 次 / 年提升至 2024 年的 1.04 次 / 年,背后是技术对效率的极致优化:
• 智能调度系统:通过 AI 算法实时优化配送路径,使骑手无效行驶距离从 2020 年的 5.2 公里 / 天降至 2024 年的 2.8 公里 / 天,相当于每年减少碳排放 32 万吨;
• 商家数字化工具:880 万活跃商家中,72% 已使用美团的智能收银系统,使对账效率提升 60%,库存周转天数从 20 天压缩至 12 天;
• 用户需求预判:基于 6.8 亿用户行为数据,平台能提前 30 分钟预判订单高峰,如暴雨天提前调配 20% 的骑手至商圈,使配送准时率保持在 98% 以上。
(2)横向对比:美团的 ROE 质量到底有多 “硬”?将美团的 ROE 放在行业坐标系中,更能看清其竞争力:
数据来源:各公司 2024 年年报,作者整理
从表格可见,美团的 ROE 不仅数值最高,且 “质量” 更优:
• 净利润率虽低于拼多多和携程,但资产周转率是拼多多的 1.4 倍,说明其 “轻资产、高周转” 的模式更可持续;
• 财务杠杆仅 1.88,低于京东的 1.96,意味着它的高回报不是靠 “借钱扩张”,而是靠经营效率;
• 现金流覆盖倍数 1.39,在四家公司中最高,证明利润有真实的现金流支撑,而非账面美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ROE 的构成:美团 22.06% 的 ROE 中,78% 来自经营性业务(外卖、到店、闪购),22% 来自投资收益;而拼多多有 40% 的 ROE 依赖政府补贴和金融投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这种 “主业驱动” 的 ROE 结构,恰恰是客户价值持续变现的直接体现。
二、估值逻辑:从 “流量故事” 到 “价值锚定”,市场为何持续看好?美团的估值变迁,本质上是市场对其客户价值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从 2018 年上市时的 “外卖工具” 标签,到 2025 年 7534 亿港元市值的 “本地生活生态平台”,背后是一套全新的估值逻辑正在形成。
(1)估值三步走:市场用脚投票的 “认知升级”2018 年上市初期,美团因连续亏损被贴上 “烧钱换规模” 的标签,市值一度跌破 3000 亿港元。当时市场的估值逻辑很简单:看用户数增长,看 GMV 规模,至于盈利?“那是很久以后的事”。
2022 年是第一个转折点。这一年美团首次实现全年盈利(净利润 141 亿元),市场发现它的核心业务(外卖、到店)不仅能赚钱,还能持续提效。估值逻辑从 “用户增长驱动” 转向 “盈利确定性驱动”,市值稳步攀升至 6000 亿港元以上。
2024 年至今,随着闪购(即时零售)、海外业务(沙特 Keeta)的崛起,市场又看到了 “第二增长曲线” 的潜力。此时的估值逻辑变成 “价值 + 成长”:既看当前 20.9% 的经营利润率,也看闪购业务 24% 的增速能否撑起新空间。2025 年 7 月 15 日 7534 亿港元的市值,正是这种复合逻辑的体现。
(2)新估值指标:“用户价值乘数” 揭示的真相传统的 PE、PS 指标已难以完全解释美团的价值,我们不妨引入一个新指标 ——“用户价值乘数”(市值 / 年活用户数):
从数据可见,美团的用户价值乘数(1108 港元)低于微信和抖音,但用户年均消费频次(38 次)是抖音的 2.3 倍。这意味着美团用户的 “商业转化率” 更高 —— 每一次打开 APP 都是真实的消费行为,而非单纯的浏览或社交。
更关键的是交叉消费带来的 “乘数效应”:35% 的外卖用户会同时使用到店服务,28% 的到店用户会定期用闪购,这种 “一次打开、多场景满足” 的生态,使单个用户的年度贡献收入从 2020 年的 268 元增至 2024 年的 512 元,四年近乎翻倍。
(3)竞争视角:为什么抖音的流量优势难破美团的价值壁垒?抖音的入局让本地生活赛道硝烟四起,2024 年其到店业务 GMV 增长 120%,看似来势汹汹。但深入数据会发现:抖音到店用户的复购率仅 35%,远低于美团的 68%;商家在抖音的获客成本(单次点击 1.8 元)是美团的 2.2 倍。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本地生活的核心不是 “种草”,而是 “履约”。用户点外卖要的是 30 分钟送达,订酒店要的是到店有房,这些 “硬需求” 依赖的是骑手网络、商户覆盖、服务标准 —— 而这些恰恰是美团用十几年时间积累的客户价值基础设施。抖音可以靠短视频带来流量,但短期内难以建起 600 万骑手的配送网,更难让 880 万商家接入其数字化系统。
这种 “流量≠价值” 的差异,正是美团估值能在竞争中保持稳定的核心原因。
三、产品服务:三张 “隐形网” 织就的护城河,新入局者难复制美团的产品服务体系,看似是 “外卖 + 到店 + 闪购” 的简单叠加,实则是三张相互交织的 “隐形网”—— 它们共同构成了客户价值的 “防护盾”。
(1)即时配送网:30 分钟达的 “技术奇迹”全国能做到 “3 公里内 30 分钟送达” 的平台,目前只有美团和饿了么,而美团的优势在于 “密度 + 效率”:
• 覆盖广度:骑手队伍峰值时超 600 万,覆盖 99% 的县级行政区,连西藏那曲市的用户都能点到热乎的奶茶;
• 调度精度:50 多个智能调度中心每秒处理千万级数据,能预判用户下单时间(误差 < 5 分钟),提前让骑手在商家附近待命;
• 成本控制:通过 “众包 + 专送” 的混合模式,将单均配送成本控制在 5.8 元,比纯专送模式低 30%。
深圳南山区的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2025 年暴雨天,某写字楼午高峰订单量激增 3 倍,但美团通过 “提前调度 + 动态加价”(每单补贴 1.5 元),仍将配送准时率维持在 92%,而同期其他平台的准时率仅 65%。这种 “极端场景下的稳定性”,正是客户愿意付费的核心原因。
(2)商户服务网:从 “流量供给” 到 “全链路赋能”美团对商家的价值,早已超越 “提供订单” 的初级阶段,而是一套完整的 “数字化生存方案”:
• 中小商家的 “降本神器”:深圳一家麻辣烫店接入美团后,用 “智能收银系统” 替代传统账本,人力成本下降 20%;用 “会员管理工具” 精准推送优惠券,复购率从 15% 升至 35%;通过 “供应链比价平台” 采购食材,成本降低 8%。老板算过一笔账:虽然要支付 15% 的平台佣金,但净利润反而从每月 3 万增至 8 万。
• 连锁品牌的 “效率引擎”:星巴克、海底捞等连锁品牌使用美团的 “智慧经营系统” 后,实现线上订单与线下库存实时同步,会员数据打通(美团会员可直接兑换星巴克积分),甚至能预测不同门店的销量(如写字楼店周一销量比周末高 20%),使整体运营效率提升 30%。
截至 2024 年,美团已为商家开发 100 多款数字化工具,覆盖从开店、运营到售后的全流程。这种 “深度绑定” 使商家的平台依赖度(月均活跃天数 / 30 天)达到 8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 50%。
(3)用户需求网:比你更懂你,是最高级的服务6.8 亿用户的行为数据,让美团练就了 “预判需求” 的能力。它知道:
• 上班族早上 8 点需要咖啡外卖,系统会提前 10 分钟提醒附近骑手待命;
• 宝妈下午 3 点需要生鲜配送,首页会优先展示 “30 分钟达” 的超市;
• 年轻人晚上 10 点需要 KTV 预订,平台会自动推送 “夜间小包厢特惠”。
这种 “预判” 不是玄学,而是数据的力量:
• 餐饮推荐准确率从 2020 年的 60% 提升至 2024 年的 82%,用户平均浏览 3 个商品就会下单;
• 投诉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压缩至 1 小时,问题解决率达 9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 80%;
• APP 启动速度从 3 秒优化至 1.2 秒,哪怕 0.5 秒的延迟,都可能让用户转身离开。
四、用户粘性:每天 1.2 次的打开率,藏着怎样的 “依赖密码”?用户粘性不是靠补贴换来的 “一时热闹”,而是 “高频需求 + 优质体验 + 场景绑定” 的复合结果。美团 2024 年用户月均交易 38 次(日均 1.2 次)的数据,背后是一套精密的 “粘性形成机制”。
(1)高频带低频:场景叠加的 “飞轮效应”美团的粘性核心,在于 “高频业务(外卖)带动低频业务(酒店、电影票)” 的飞轮效应:
• 早餐外卖(每天 1 次)→ 中午生鲜采购(每周 3 次)→ 周末酒店预订(每月 2 次)→ 偶尔电影票、团购券(每月 3 次)。
这些场景叠加起来,用户自然 “离不开”。调研显示:
• 78% 的用户有外卖需求时,第一反应是打开美团;
• 65% 的用户订酒店会先看美团的评价(因为覆盖 85% 的酒店,评价更真实);
• 58% 的用户购买生鲜会优先选择美团闪购(因为 “30 分钟达” 比传统电商更及时)。
交叉消费率是最硬的证明:35% 的外卖用户会同时使用到店服务,28% 的到店用户会定期用闪购。这意味着每 100 个外卖用户中,有 35 人会成为到店业务的消费者 —— 这种转化效率,是抖音(12%)的近 3 倍。
(2)年轻人的 “粘性密码”:即时性、细节控、夜间依赖18-35 岁用户占美团总用户的 62%,他们的行为习惯揭示了粘性的核心:
对 “即时性” 的极致追求:这代人习惯了 “现在就要”。美团的 “预订单” 功能(提前 3 天预约外卖)、“到店自提”(线上下单线下拿货)精准踩中了这种需求。数据显示,年轻人使用 “预订单” 的比例是其他年龄段的 2.5 倍,而 “到店自提” 的订单量三年增长 5 倍。
对 “细节体验” 的敏感度:他们会因为骑手一句 “祝您用餐愉快” 给五星好评,也会因为 APP 加载慢 0.5 秒就卸载。美团的应对是 “细节到骨子里”:
• 骑手服务话术有 AI 培训(雨天提示 “路滑请耐心等待”);
• 评价系统能识别 “阴阳怪气” 的留言(如 “菜很‘新鲜’—— 指刚过期”),帮商家精准改进;
• 甚至连按钮颜色都经过 A/B 测试(最终选了 “更有食欲的橙色”)。
对 “夜间服务” 的重度依赖:22 点到凌晨 2 点的订单,在年轻人中占比达 45%。这部分需求曾是市场空白,因为商家嫌夜间运营麻烦,骑手嫌路远。美团通过 “动态调价 + 专区运营” 激活了市场:夜间订单补贴 1.5 倍运费,商家入驻 “夜间专区” 可减免 5% 佣金。如今,北上广深凌晨 1 点仍有上千家商家在线,这种 “别人做不到的服务”,自然形成强粘性。
(3)数据佐证:82% 的用户留存率背后的 “真金白银”用户留存率(第二年仍使用平台的比例)是粘性的 “终极指标”。美团的这一数据从 2018 年的 65% 升至 2024 年的 82%,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 会员体系:美团会员的复购率比非会员高 40%,每年为平台贡献 30% 的营收;
• 个性化推荐:精准度提升至 82%,使每个用户的年均消费额从 2020 年的 1800 元增至 2024 年的 2800 元;
• 售后服务:投诉响应时间从 24 小时缩至 1 小时,每年节省几十亿获客成本(获取新用户成本 200 元,留住老用户仅 30 元)。
对比来看,抖音到店业务的用户留存率仅 55%,饿了么的外卖留存率 68%,均低于美团的 82%。这种差距,本质上是 “单次流量” 与 “持续价值” 的区别。
五、竞争与挑战:抖音的冲击下,护城河会被攻破吗?没有永远的护城河,但有不断进化的竞争力。美团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抖音凭借短视频流量对到店业务的冲击。2024 年抖音到店 GMV 增长 120%,看似来势汹汹,但深入分析会发现:
(1)抖音的 “流量优势” 与美团的 “履约壁垒”抖音的优势在 “种草”(短视频内容吸引用户),但本地生活的核心是 “履约”(用户到店后体验是否达标)。数据显示:
• 抖音到店用户的复购率仅 35%,而美团是 68%—— 因为抖音缺乏对商家服务的把控(如预约失效、到店无货等问题频发);
• 抖音的商户覆盖密度仅为美团的 40%(尤其下沉市场),用户搜 “附近火锅” 时,美团能显示 20 家,抖音可能只有 8 家;
• 抖音的到店核销率(用户下单后实际到店)是 70%,美团是 92%—— 用户在抖音 “冲动下单” 后,常因 “太远”“没时间” 放弃,而美团的 “就近推荐” 更精准。
简单说:抖音能带来 “一次性流量”,但美团能留住 “持续性用户”。这就是为什么抖音 GMV 增速快,但美团的到店市占率仍保持在 65% 以上。
(2)骑手成本、新业务盈利:美团的 “甜蜜负担”除了外部竞争,内部挑战也不容忽视:
• 骑手成本上升:2025 年部分地区试点骑手社保强制缴纳,预计将增加 45 亿元成本,可能使经营利润率下降 1.2 个百分点。但美团的应对是 “技术提效”—— 通过智能调度减少无效里程,单均配送成本有望从 5.8 元降至 5.5 元,抵消部分压力。
• 新业务盈利压力:闪购(即时零售)目前仍亏损(利润率 - 3%),海外业务(沙特 Keeta)处于投入期。但闪购的订单密度提升后,规模效应会逐渐显现(预计 2026 年盈亏平衡),而 Keeta 在沙特已做到 15% 的外卖市占率,复制国内模式的可能性较大。
这些挑战是 “成长中的烦恼”,而非致命伤。只要核心业务(外卖、到店)的 20.9% 利润率能稳住,美团就有足够的 “容错空间”。
结语:客户价值的 “复利效应”,才是最牢的护城河从 2010 年成立到 2025 年的 7534 亿港元市值,美团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客户价值的 “复利史”:每多服务一个用户,就多一分订单密度;每多接入一个商家,就多一分选择丰富度;每优化一次配送效率,就多一分用户依赖。这种 “用户 - 商家 - 平台” 的正向循环,形成了滚雪球式的护城河。
当抖音用流量冲击市场时,当投资者纠结于短期利润率时,美团正在做更长远的事:用 AI 大模型优化配送路径,用 “数字标尺” 量化服务差异(如足疗技师的穴位精准度),用闪购填补 “最后 3 公里” 的空白。这些事不性感,不吸引眼球,但恰恰是客户价值最坚实的载体。
回到开头的问题:美团靠什么留住用户和商家?答案或许很简单 ——把那些 “习以为常” 的服务做到极致。当用户觉得 “点外卖就该用美团”“订酒店先看美团评价” 成为本能时,这家公司的客户价值,就真正转化成了穿越周期的竞争力。
未来的本地生活赛道,竞争只会更激烈。但只要美团始终把 “客户价值” 放在第一位,它的故事就远未结束。毕竟,能被 6.8 亿人每天需要的公司,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注:本文研究资料来源于网络,纯属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雷同,实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