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世界杯主题曲_世界杯非洲预选赛 - fsyxyy.com

“浙里”科学家故事㊳丨从受制于人到全球领先,他如何改写中国稀土命运?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作者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提供各种形式和主题的展览、宣教活动等科学文化产品,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

编者按

在百年的科技奋斗史中,浙江英才辈出,灿若繁星,众多著名科学家在“浙里”熠熠闪光。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省科协开展“打造科学家群落,弘扬科学家精神”行动。本号特推出“‘浙里’科学家故事”专栏,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线,通过摘录、转载和整理等方式,全方面呈现一批近代浙籍或在浙江工作过的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传承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引导全省科技工作者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凝聚力量。

1980年6月10日,徐光宪率领中国科学院稀土考察团访问法国。他们与当地知名的稀土矿分离工厂开展交流,尽管法国研究人员对考察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但拒绝了他们参观罗纳·普朗克厂的要求,并将所有萃取剂和工艺参数标记为“绝密”。这一事件虽小,却凸显了中国在稀土分离领域所面临的困境。

经过多年努力,在稀土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等科学家带领下,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华丽转身。

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2015年4月28日),浙江省上虞县(今绍兴市上虞区)人,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

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新中国成立伊始,却处于一种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不匹配的被动状态。作为隐形战机、超导、核工业等高精尖领域不可或缺的原料,稀土珍贵稀少且提炼和加工难度极大。可以说“谁掌握了稀土,谁就全天候掌握了战场”。

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分离镨钕。当时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徐光宪,再次因国家需求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徐光宪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工厂小试等一系列工作,不仅成功实现了稀土元素的分离,获得了高纯稀土元素,还使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领域跃升至世界领先水平。

徐光宪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开创镨钕萃取分离法

镨和钕都属于稀土元素。稀土元素总共有17种,包括钪(Sc)、钇(Y)和15种镧系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要将它们一一分离非常困难。当时,国际上通常采用离子交换法,这种方法成本高,提炼出的稀土元素纯度也较低,无法满足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求。这时,徐光宪提出使用萃取分离法来分离镨和钕。

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具有不同溶解度的特性,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早在1957年,徐光宪开始参与开创我国原子能事业时,就已涉足萃取领域。当时,核燃料的分离和提纯是原子能工业中与化学相关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946年开始学习量子化学算起,已经研究了10年量子化学的徐光宪注意到萃取过程与络合作用的联系,以及萃取方法用于稀土分离的可能性及优点。

那时,国际上萃取化学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关于萃取体系的分类很不统一,理论中存在许多与实际试验不相符的假设,甚至对萃取机理的解释也相当混乱。徐光宪从系统整理资料入手,做了上万张文献卡片,经过深入思考、分析和归纳,于1962年提出了恰当而细致的萃取体系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若干典型体系的萃取机理,提出了几个关于萃取的一般规律,还参与改进了研究萃取平衡的两相滴定法。

然而,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难题远比预想的更为复杂。在稀土萃取工艺的实验阶段,他们不得不采用繁复且耗时的“摇漏斗”方法,以此模拟串级实验,获取精确的设定参数。整个流程容不得半点差池,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结果不尽如人意,迫使一切推倒重来。

除了实验本身的挑战,徐光宪还需应对“本土化”带来的难题。国外成熟的稀土生产工艺,其“摇漏斗”技术能够尽可能地保持原料的一致性。然而,中国的稀土资源分布广泛,内蒙古、四川、山东等地的原料组成千差万别,对稀土元素分离的要求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原料找到与之匹配的工艺,更重要的是,要揭示这种工艺背后的理论依据。”徐光宪始终坚信,理论研究才是通往创新之路的基石。

20世纪80年代徐光宪与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工作(前排右一为徐光宪)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白天,徐光宪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辛勤地“摇漏斗”;夜晚,则在灯光下潜心钻研串级理论。有人戏称,他们白天是体力劳动者,晚上则化身为脑力劳动者。一周工作80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徐光宪成功地将萃取分离法研发并应用成功。

在当时,一般萃取体系的镨钕分离系数仅能达到1.4至1.5。徐光宪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通过精心选择萃取剂和络合剂,构建了季铵盐——DTPA“推拉”体系。最终,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这项紧急的军工任务,更将镨钕分离系数提升至惊人的4,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他的这些研究成果迅速获得了国际认可,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营造良好的稀土产业生态

1975年8月,第一次全国稀土会议在北京召开。徐光宪在会上提出了他的串级萃取理论,引起轰动。一排排看似普通的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只需在一端放入原料,在“流水线”的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

全国稀土化学与萃取学术讨论会

来源 |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原标题:《“浙里”科学家故事㊳丨从受制于人到全球领先,他如何改写中国稀土命运?》

《哪吒2》密钥延期至4月30日,153亿票房仍未下映,引发观众争议
2025广东有哪些大学?广东所有大学名单一览表(164所)


最新发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