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重明”,凶禽猛兽和妖魔鬼怪都不敢危害百姓了。
为吸引“重明”能经常飞来为民除害辟邪,广大的黎民百姓都把门户打扫得干干净净,为它准备停落栖息的场所。
但是,月月等,年年盼,“重明”一次也不飞来了,老百姓为此十分害怕,各家各户都在动脑筋想办法,有的铸金鸟,有的刻木鸡,都放到窗户上。
说来也是真灵验,凶禽猛兽和妖魔鬼怪见了这些木鸡金鸟,以为是“重明”又飞回来了,因而都吓得魂飞魄散,飞快地逃往远方,躲藏起来了。
于是,黎民百姓都在妖魔鬼怪集中出来作恶的新年期间,在窗户上普遍悬挂着栩栩如生的金鸟木鸡。
时间一长,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或刻或画金鸟木鸡,贴挂在窗上。
直至隋唐时代,剪纸雄鸡取代了古代的金鸟木鸡,贴在窗上,就是后来的窗花了。
春节贴窗花的意义
窗花的民俗意义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
首先祈祝生活富裕、后代昌隆、人寿年丰及辟邪迎祥等是窗花表现最多的主题,体现了窗花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流传在江南地区的窗花样式可以看出,窗花比其他剪纸样式更能代表剪纸的艺术语言。
窗花剪纸工艺特征已超越了民俗活动单纯的装饰功能,从而改变了剪纸单一形态的发展格局。
如甘肃的浮雕窗花剪纸,运用纸扎的工艺;河北的染色窗花借鉴了民间彩绘;南通的丝织品窗花把纸与纺织品有机结合在一起。
窗花剪纸作为节日的一种民俗活动的内容,不仅美化了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审美交流的对象。
剪纸和所有中国民间的手工艺术是一样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春联篇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春联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俗称“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在腊月二十四,扫完房,直到大年三十夜里十二点之前这段时间,都可以贴春联,以辞旧迎新。过了正月十五揭掉,最晚不能超过二月二揭。
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二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节贴春联的作用
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春联是不仅仅能够增添新年的气氛,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而且能每家每户能够通过春联来抒发美好的愿望,同时春联能够描绘出一个时代的背景,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文化。
春节贴春联的讲究
春节贴春联的讲究
一对春联一共有三部分组成,春联在读的时候要“从右到左”,最后读“横批”,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规矩。
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为上首,左手方为下首。贴春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上下联不可贴反。如果贴反了寓意就反了。
饺子篇
饺子的由来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
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
饺子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
更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春节吃饺子的含义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
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
在许多汉族地区民俗中的 ,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
饺子与交子同音,即旧年与新年相交之时。过春节吃饺子意味着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
还有一句民谣叫“出门的饺子,进门的面。”出门吃饺子是盼团圆的意思,取平安团圆之意,也含有希望早日归来之意。
更是有春节童谣“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日晚上包饺子,初一初二满街走。”传唱至今。
本文也只是挑选了一小部分春节习俗来描述,要是把中国传统春节的习俗说全了。那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呀!足以证明种花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管你在哪里过年,
祝愿大家牛气冲天,
身康体健;一家和和睦睦,
整整齐齐,共庆平安年。
_
来源: 小红帆童书
版权归原创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