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色金融在全球发展得如火如荼。利用多样化的金融手段来解决环境与社会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投资者与政策制定者的普遍关注。世界银行将绿色金融定义为“能够产生良好环境影响的结构化金融活动”,包括一系列的贷款、债务机制和投资,用于鼓励绿色项目的发展,或尽量减少更多常规项目对气候的影响。
在全球绿色金融业发展中,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16年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指导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推动绿色金融项目实施。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也在全球居于前列。
绿色金融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另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蓝色金融”也悄然走进国内公众和金融机构的视野。蓝色金融与绿色金融存在相似之处,是一种专注于服务海洋的新概念。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能够为海洋经济注入动力的蓝色金融,会成为另一片投资的“热海“吗?
萨耶·迪·马尼亚沙洲(Saya de Malha Bank)位于毛里求斯和塞舌尔之间。通过蓝色债券为其部分债务进行融资后,塞舌尔将其30%的海洋面积划定为海洋保护区。图片来源:© Tommy Trenchard / Greenpeace
从“绿”到“蓝”:什么是蓝色金融
我们都知道,地球70%左右的表面由海洋覆盖,人类生活的陆地仅占30%左右。然而,相比于我们熟悉的大陆,海洋总是因为遥远和神秘而被忽视。事实上,海洋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它支撑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每年创造至少2.5万亿美元价值,相当于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的GDP。
然而,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沿海水域由于污染和富营养化而不断恶化,来自于陆地的农业径流、杀虫剂、塑料和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了80%的海洋污染。海洋环境的恶化已经对我们的经济和金融系统、生活和生计造成了威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环境、发展可持续的海洋经济至关重要。
助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概念在投融资活动中受到欢迎,并逐步发展出了各种工具和方法。类似的,当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更多关注时,“蓝色金融”应运而生。
“蓝色金融”的概念没有统一定义,但在不同的定义中彰显出了相似的内核,即为可持续的蓝色经济服务的金融。
世界银行把“蓝色经济”定义为“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生计、就业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各经济部门在健康海洋中的可持续协同发展”。服务于此的金融举措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蓝色基金和蓝色债券。
福建霞浦的养虾场。中国一直在寻求通过”蓝色债券”来更好地支持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图片来源:Inge Johnsson / Alamy
蓝色基金不仅可以通过募捐来援助海洋可持续经济,也可以接收市场资金、投资相关行业并获得回报。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世界银行2018年发起的“PROBLUE”信托基金。这是一种伞式多方捐助者信托基金(MDTF),被用于支持全球不同地区的可持续渔业和水产养殖的管理、海洋塑料与垃圾应对、旅游海运及近海可再生能源,以及政府海洋管理能力四个关键领域的技术和政策工作。截至2021年底,PROBLUE的捐助方已承诺提供超过1.5亿美元资金。虽然目前该基金来源仍以捐助为主,但PROBLUE也希望能够引起市场的兴趣、邀请私人投资者和营利机构参与进来。当然,这将取决于已实施项目是否有足够吸引人的回报率。
相比之下,蓝色债券则是一种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蓝色债券是“由政府、开发银行或其他机构发行的债务工具,向社会企业投资者筹集资金,为具有积极环境、经济和气候效益的海洋和基于海洋的项目提供资金”。在发起PROBLUE基金的同年,世界银行协助印度洋群岛国家塞舌尔发行了全球第一只主权蓝色债券。该债券从国际投资者处筹集了1500万美元,用于支持可持续海洋与渔业发展。此后,蓝色债券迅速发展,币种也呈现多元化。2020年11月,青岛水务集团由兴业银行承销发行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只蓝色债券,发行规模3亿元,用于海水淡化项目建设。
除了蓝色基金与蓝色债券外,国际上也在探索如何进一步发展蓝色金融。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UNEP FI)指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其产品、服务和客户关系帮助保卫海洋,为蓝色经济的可持续转型提供资金。2018年, UNEP FI发起了可持续蓝色经济金融倡议,号召投资者共同行动,积极影响与海洋相关的主流投资、保险和贷款。 这一倡议提出了14项签署方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在投资流程中考虑海洋相关的风险、提升蓝色金融ESG(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水平、关注对海洋具有积极结果的投资、开展跨部门合作等。
“蓝”、“绿”金融之分
在蓝色金融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很多绿色金融的影子。比如,上文提到的2018年发行的塞舌尔蓝色债券的发行,就参照了绿色债券的发行原则。2021年11月,国际金融公司(IFC)发布了全球首个较为完整的分类框架《蓝色金融指引》(2022年发布了最新版),其中蓝色金融的分类和风险标准主要依托于已有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原则,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二者的基础上筛选和发展针对海洋的业务。
蓝色金融不仅在概念和体系上以绿色金融为参照,在方法和原则上也直接依托绿色金融已有的框架。两者采用的具体措施也基本一致,如推动相关的主题投资、发行蓝色债券、设立蓝色贷款等。
“蓝色金融”之所以成为一个区别于“绿色金融”的单独话题,主要是因为海洋经济的特殊性。
相比于陆地,海洋的面积大得多,且相互连接,有“世界上只有一片海洋”之说。海水没有一刻会停止流动,一处发生的事件(如污染)可能会影响到另一个地方,相比于陆地之间相互影响的范围往往更广,影响时间也可能更长、更滞后。
海洋产业集群是进行蓝色可持续投融资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图片来源:© Shi bai Xiao / Greenpeace
同时,由于海洋的流动性,其自然过程、生态系统和物种也就无法受限于人类制定的法律边界,这使得海洋的管理较为复杂。海洋中还存在国际水域,不归任何一个国家管辖,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海洋问题的复杂性。
海洋的外部性更大、责任划分更加复杂,因此对蓝色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零碳经济和绿色金融资深顾问徐楠指出,在相对较为成熟的绿色金融体系中,长期发展的陆地经济已经形成了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活动的管理部门、管理机制和市场工具,但这套体系对海洋经济来说过于粗疏,无法与海洋经济的责权要求完全对接。因此,金融界有必要发展专门的蓝色经济目录,以支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图表:绿色金融与蓝色金融的区别
来源:中外对话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实际上,就在最近两年,蓝色金融在标准探索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为制定更详细的蓝色经济目录奠定了一定基础。例如,亚洲开发银行(ADB)2021年发布了与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绿色债券原则一致的《绿色和蓝色债券框架》,用单独一节内容大致列举了适用于蓝色债券的项目种类,包括生态与自然资源管理、污染防治、可持续海岸和海洋发展项目等。2022年,ADB在此基础之上开发了新的海洋金融框架,涵盖了除债券外的投资类型(如捐赠)和更多项目目标(如沿海项目和海洋旅游),进一步完善了蓝色金融的整体框架,为未来制定详尽的蓝色经济目录提供了参考。
保护和恢复具有固碳能力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市场正在发展,东帝汶的红树林便是其中一例。图片来源:Yuichi Ishida/UNDP Timor-Leste CC BY-NC 2.0
如果对比绿色金融近十年来的发展,不难发现蓝色金融仍然处于萌芽状态。以中国相关政策为例——绿色金融已有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指引:2016年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确定了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是中国目前关于界定绿色产业和项目最全面最详细的指引,2021年更新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适用范围包括了境内所有类型的绿色债券。相比之下,蓝色金融目前仍处于顶层设计阶段。2018年发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是中国首个蓝色金融相关的纲领性文件,初步确立了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具体的蓝色产业、蓝色债券目录仍然有待出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虽然已经包含了一些与海洋相关的绿色项目,但并无法涵盖所有海洋相关的问题(如塑料污染)。
对蓝色金融来说,现行绿色金融体系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但在目录标准、工具指南和风险与机遇的分析上,仅从绿色金融中做“摘取”无法满足蓝色金融的发展需求。目前,国际国内在蓝色金融的大框架上已有初步探索和研究,但只有进一步发展细化的项目目录与指导工具、明确海洋相关项目的权责界限,才能推动更多蓝色金融项目落地,从而切实支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